新华网:互联网+康复 重医附属康复医院打造康复新模式_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今天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24小时服务中心 : 023-68823284(大公馆院区)023-89869777(大渡口院区)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医院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新华网:互联网+康复 重医附属康复医院打造康复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4599

原文网址:http://www.cq.xinhuanet.com/2020-09/16/c_1126500941.htm

   “唐婆婆来的时候只能从床边走到病房门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可以走到治疗室了,还能边走边唱歌呢。”重医附属康复医院骨关节康复科的康复师回忆说,111岁的唐婆婆是从重医附一院骨科转来进行康复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在医院医务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唐婆婆病情逐步稳定。

  重医附属康复医院常务副院长谢友红表示,传统的康复治疗只是对患者机体的康复,但患者需要康复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长时间被病痛所折磨的心灵。重医附属康复医院的多学科会诊(MDT)模式恰好关注到了这一点,让患者在身体康复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增强重返社会的信心。

  在唐婆婆入院后的康复治疗期间,医院通过多学科会诊(MDT),让医生与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关注唐婆婆的每一项指标,制定医-护-治一体化的联合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师根据给唐婆婆量身定制的康复方案,以玩游戏的形式为唐婆婆开展心肺康复;护士更是要每天记录唐婆婆的出入量,细化每一餐的饮食要求,确保营养、水分的充足……正是在康复医疗团队的共同协作下,唐婆婆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好。

  而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只是重医附属康复医院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一隅。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质量问题”是医疗行业长期以来的难点、痛点,对康复治疗患者更是尤为突出。对于慢病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时间长、花费高,再加上患者行动不便,更是给康复治疗带来重重困难。如何突破难题让患者“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重医附属康复医院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给出了新的思路。

  慢病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不管是住院治疗还是门诊治疗,都需要人陪伴,治疗费、陪护人员的误工费、往返的车费食宿等远超过普通人理解的看病贵概念。

  而重医附属康复医院的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可对康复医院及医联体单位的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进行排班,患者可通过平台预约医生或康复师上门服务,把医院康复治疗业务拓展到患者家庭,延伸了医疗服务半径,真正做到让患者少跑路。

  平台能预约的医生或康复师不仅限于康复医院自身,更联通了三级、二级、社区医疗机构的优质康复医疗资源,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患者可穿戴特定的设备,采集生命体征数据、体态数据,医生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同时,通过采集的数据医生可及时修正康复治疗的措施,指导康复治疗师下一步的治疗方向。对于患者来说,可减少并发症与复发的可能性,不仅提升了康复治疗效果,还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据了解,重医附属康复医院的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分三个阶段实施:院内康复业务的院外拓展期;业务互联期——现医联体单位(平级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科、二级医疗单位的康复治疗科、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等30余家)的康复业务互联,实现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全面运营期——实现外联康复治疗医疗机构接入100家以上,开展康复患者全面网上预约,实现不同地区的康复治疗师上门治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谢友红称,待到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医院将逐步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远程指导、远程诊疗等多种渠道,把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向全市医疗机构推广,并向周边地区及全国辐射,让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进社区、到家庭,弥补当前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王凤 向天雨 吕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