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卒中疾病常识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意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但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康复知识普及率仍不高,人们对康复治疗还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早期是可有可无的
部分患者对康复认知度不够,认为康康复只是药物治疗或术后的延续性治疗手段,在临床医疗中起着辅助及协助作用;认为只有患者神志清醒后,能够起坐、进食后、不用输液后才能进行康复。
其实卒中后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康复及康复护理在不影响患者的抢救措施的前提下应尽早进行,脑梗死病人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障碍症状不再发展24h后,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天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有的称之康复前移或超早期康复、有的在重症监护病房已经开始康复)。
最佳康复开始时间为14天以内。提倡康复早期介入并未否定药物治疗的作用,药物与康复并施对抑制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起着非常关健的作用。
误区二:认为康复不过是按摩、活动肢体,家属完全能胜任此工作
康复是复杂、细致、科学的医疗工作,是一个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康复细节往往决定患者今后是否能正常生活并有尊严的融入社会。康复治疗有其严格的工作流程:从接待、团队评估、计划制定到实施、预后判断、家庭随访和指导。康复的工作内容很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文体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吞咽障碍训练、认知障碍的训练等等。没有专业知识的家属是不能胜任此工作的,也不是一两台机器所能代替的。临床中患者出现的继发障碍(肩关节半脱位、肩痛、异位骨化等)往往是早期护理不当或错误造成的。如家属抓握患者的患侧上肢上提、用不适当方法给患者穿衣及洗腋窝等可引起患者的肩关节损伤甚至脱位,从而影响患者手功能的恢复,重者患手成为废用手。
误区三:急于求成,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迫不及待地由几人牵着拉着、绳子套着就开始进行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此方法不可取。康复治疗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步行是需要一定的平衡能力、下肢力量、关节角度等。如果患者连基本的坐位平衡都不能维持,就让患者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肩、膝、踝等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运动模式的强化,增加病人运动的耗能,让病人对康复训练有恐惧心理、抵触情绪,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和延长康复周期。
误区四:急性卧床期宜休息不能动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而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体位的正确被动转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康复治疗,可以预防褥疮,避免或减少、关节挛缩、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五: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被动训练
有些患者病后心理问题较大,变得敏感而脆弱,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主动康复意识,认为医生的手法、传统康复治疗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效果更佳,脑卒中康复治疗实质是运动的再学习,是调动剩余脑组织功能的重组和强化残余功能,增强代偿能力,要求病人理解并积极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康复提倡自我护理及训练,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病人出院后仍应坚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持续的进行神经康复锻炼活动,巩固已取得的康复效果,进一步提高活动功能、交流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误区六:将康复训练与针炙、推拿及理疗混为一谈
一些患者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康复训练就是针炙、推拿及理疗。将康复训练与针炙、推拿及理疗混为一谈。他们之间理论、训练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不同,互为补充。
误区七:康复训练只是肢体的锻炼
肢体的功能恢复只是康复训练内容的一部分,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治疗等,更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