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继发性并发症,常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最早可在发病后的第3天,也可在患病后6个月出现。症状以患侧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伴有患侧手痛与肿胀为特征,日久失治可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临床分期
Ⅰ期 肿胀期:
1)患侧手突然出现肿胀,水肿以手背明显,皮肤皱纹消失;
2)常感腕关节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手指外展严重受限,健侧手指难以插入患侧手指间,双手交叉抓握越来越困难;
3)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桔色或淡紫色。
Ⅱ期 疼痛期:
1)患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 患侧手疼痛加重;
2)患侧手的肿胀较前减轻,皮肤潮湿发红,手部肌肉开始萎缩(尤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明显)。
Ⅲ期 挛缩期:
肩手部疼痛、水肿逐渐减轻或消失,全手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
二、那么如何避免及治疗肩手综合症呢?
1.保持良肢体位很重要
无论患者处于何种体位都要注意良肢体位的正确摆放,特别是患侧上肢的位置。避免长时间手下垂,避免腕关节长时间被动处于屈曲位或过度牵拉。
平卧位:患侧肩关节及手臂置于枕上,患侧上肢保持外展,手指伸直防止屈曲畸形,同时抬高手防止手肿;患侧臀部及大腿部放置楔形垫。
健侧卧位:患肢在上,身前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自然伸展,患侧下肢屈曲,两腿之间可垫一软枕。
患侧卧位:患肢在下,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勿使患侧上肢及肩关节受压,患侧下肢微曲,健侧下肢呈迈步状,两腿之间可垫一软枕。多主张患侧卧位。
坐位时可将患侧上肢置于身前桌子上并使腕部轻度背屈,以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2.早期应适当应用肩固定带,以预防肩关节脱位,并要防止肩关节的过度牵拉。
注意:尽量不用患侧手背静脉输液,应提倡健侧手静脉输液。
3.运动疗法:
早期介入能缓解肌紧张,改善肩、肘、腕、手的关节活动度,防止组织粘连。主要是牵拉颈部前后肌群;对肩部较弱的肌群进行加强训练;被动运动肩胛胸廓上提下降等。患肢无痛的主动、被动活动使肌肉收缩舒张,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减轻局部水肿,加强肌肉和关节活动。
早期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可提升肌肉张力,使肌肉收缩,维持肌肉气血通畅,促进内部微循环改善,增强肌肉活动性与稳定性,中后期有助于解除肌肉痉挛,进而缓解痉挛带来的理化损害,早期干预对于阻止其病理发展过程非常重要。
4.作业治疗:
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性质以及范围,进行功能性作业训练,比如:磨砂板、肩梯、肩关节旋转器、滚筒、肋木等等。逐渐提高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训练、患侧上肢取物训练及患侧手指抓握能力等,提高患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5.物理因子治疗:蜡疗、超声波疗法、气压、磁疗及冲击波治疗等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针炙及中药熏蒸等,对缓解疼痛、舒筋活络效果好;
7.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止痛,外涂扶他林等止痛;
8.肌内效贴通过模仿人体皮肤的性能,以达到消肿、镇痛,强化放松肌肉、矫正关节动作等作用。
肌内效贴布能明显增加上肢静脉血流量,加快局部血流的速度,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患肢神经营养和功能改善。